哈工大极地研究院、北极大学联盟—哈工大培训中心揭牌
发布时间:2019-07-29
2月26日上午,哈工大极地研究院(简称“研究院”)、北极大学联盟—哈工大培训中心(简称“中心”)揭牌仪式在学校博物馆礼堂举行。校长周玉会见北极大学联盟主席拉斯•库克鲁(Lars Kullerud)、副主席欧提•斯奈尔曼(Outi Snallman)和拉普兰应用科学大学校长里塔•里萨南(Riitta Rissanen)一行,双方签署关于开展北极大学-哈工大培训中心的合作协议。副校长、研究院院长、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任南琪主持揭牌仪式。
周玉在会见中希望双方共同努力、加强合作、增进互动,为增进区域经济和国家战略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他还希望北极大学联盟—哈工大培训中心积极发挥作用,结合我校相关优势学科,更好地为北极大学联盟服务。
哈尔滨市委常委、副市长张万平,黑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石兆辉,拉斯•库克鲁,校党委常务副书记熊四皓分别在揭牌仪式上致辞。黑龙江省气象局局长杨玉东、哈尔滨市科技局局长李志杰等省市相关部门领导出席揭牌仪式。与会领导共同为研究院和中心揭牌,并为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专家颁发聘书。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芬代表学术委员会专家致辞。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中心主任李一凡作了研究院和中心总体情况介绍。
下午,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二校区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宜楼611会议室召开。会议对研究院未来发展规划进行了研讨,研究院各分中心负责人分别作了报告。
据了解,南北两极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生存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探索极地未知、开拓极地知识、保护极地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使命。近年来中国先后发表了《中国的南极事业》白皮书和《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标志着极地科学研究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作为我国地理位置最北的国家重点大学之一,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融合环境、生命、土木、交通、建筑、空间科学等优势资源,积极开展与极地科学有关的高水平研究,产出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是北极大学联盟以及中国高校极地联合研究中心成员单位。为进一步整合学校极地科学研究领域资源,推动极地科学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助力国家参与北极治理,我校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学科交叉优势,成立了哈工大极地研究院。研究院将本着“认识极地、保护极地,推动极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瞄准极地科学前沿,依托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物理学、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12个国家一级学科,通过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积极开展与极地科学有关的高水平研究,建设由中青年国际知名学者为主的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和国际化研究平台,创造一流的研究成果,培养一流的科技人才,建成国际一流的创新基地,提升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的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为我国极地研究提供科技与智力支持。
研究院现有50位研究人员,包括院士1人、长江学者5人、国家杰青5人,下设北极环境与生态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极区空间环境研究中心、极地与寒区工程国际研究中心、极地交通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极地建筑研究中心、极地生物与生命过程研究中心6个研究中心,以及漠河极地模拟实验基地、北极大学联盟—哈工大培训中心。
其中,北极大学联盟—哈工大培训中心是北极大学联盟在北极国家之外成立的第一个北极大学联盟机构。成立于2001年的北极大学联盟是国际北极领域最大的学术组织,由大学、大专、研究所等机构组成,专注于北极及周边地区的教育与研究。我校于2018年正式加入北极大学联盟。中心将向所有对北极知识和研究感兴趣的中国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开放,通过独特和先进的合作平台提供教育、研究的合作机会,加强北极大学和非北极大学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由极地研究院联合黑龙江省气象局合作共建的漠河极地模拟实验基地已于21日在漠河揭牌。基地位于被誉为“中国北极”的中国漠河北极村,紧临中国最北端的边界,为中国低温之最,在气候、生物、空间电磁环境等方面与极地地区较为类似,具备开展模拟极地科学实验的自然条件。基地观测场布设气象、大气、生态等监测设备,具备较为完善的与极地研究相关的观测体系,可开展长期极地模拟实验。基地未来将主要开展污染物在极地的环境行为和气粒分配规律,星际空间磁层、电离层、高层大气检测,极端环境对生命过程产生的特殊效应机理,遥感监测技术等领域研究,为我校开展极地相关的科研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高校专家学者,我校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上述活动。